新媒体兔Tik Tok待售:Clubhouse火了,这款美音直播产品因为马斯克的直播引起了国内互联网的关注。"俱乐部会所有邀请码吗?"已经成为一个大流行语。会所有什么独特之处?未来的可能性在哪里?会有中文版的Clubhouse吗?本文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大家分享。
Clubhouse走红后,无数风投和PMs涌入其中,探索音频社会化和中文版Clubhouse的未来。在很多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说话,所以Clubhouse降低了内容制作的门槛。
然而,这种观点忽略掉一个重要的事实:“声音”虽是门槛最低的交流工具,但作为内容载体的“音频”,门槛反而最高。
内容载体的门槛是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决定的,即创作者生产使目标用户能够完成消费行为的内容的难度越低,内容载体的门槛就越低。
在所有内容载体中,门槛最低的应该是短视频。任何有剧本和音乐的人都可以拍摄十几秒,平台自带的剪辑、美颜和配乐功能也非常方便。而且即使电影无聊烂,也会有人对其致敬,因为这里用户的目的是非功利的消磨时间,对内容质量本身的期待并不高。即使他们不喜欢,几秒钟的时间成本也可以忽略,会滑落到另一个视频。更重要的是,在Aauto Quicker以人为中心的社区逻辑中,用户可能更关心的是“视频的拍摄者”,而不是“拍摄的视频”本身。
其次,中长视频和人物的消费成本较高,用户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一次消费。
写作的好处是识别成本很低,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文章的基本内容,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同时,文字的信息含量最大,一篇1000字的文章只需三分钟就能被读者吸收。
但有了音视频,“阅读”的速度远不如“阅读”,呈现同样内容的时间会增加;而且有些抽象的理论和论述只能用文字传递,读者在不理解的时候可以快速跳回来重读,对整个过程的掌控也有很好的体验,但是用音视频做不到。
中长视频在完成“讲故事”和“传道授业解惑”功能时,可以提供更生动的画面,更精彩有趣,让内容的消费体验更好。但对内容创作者的要求也更高,创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临摹、剪辑、镜头和表达能力,才能创作出能让人观看的作品。普通人制作的内容基本看不到,留存率很低。所以内容基本上是PUGC(哔哩哔哩)或者PGC(友爱堂)要求的。
最高阈值是音频。当人人都会说话不等于人人都能表达,更不等于人人都能优质地表达。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有许多健谈的学生,当他们被老师叫去回答问题或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他们不会犹豫。
一些早期的Clubhouse体验者对这一点有很深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公开表达的能力,大多数来交流的人大多是没有信息的无效输出。
音频在信息量和便捷性上不如文字,在刺激感和趣味性上不如视频。观众只能以非常慢的节奏被动地听演讲者讲话,既不能像阅读时那样自由跳跃,也不能用吸引人的视频画面保持兴趣。
这时候如果说话人水平有限,语言逻辑混乱,不够幽默,或者表达的信息少,听众会听得很痛苦,基本上不可能继续认真听下去。对于这一点,你可以参考领导上台看稿子时昏昏欲睡的你。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靠听书入睡的原因。
一般来说,音频对内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创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传递充分、逻辑信息的同时兼顾趣味性,才能让观众留下来。
现实是,不像职场精英每天做报告、演讲、谈判,大部分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弱。一旦他们需要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会忘记自己的话,这是卡住了,缺乏逻辑。
坐在一个或多个话题上,连续输出一个小时,始终是一件需要极高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口才的事情。
在搞清楚三种内容介质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下中国版Clubhouse有多少可能性。
目前,Clubhouse仍然是小众圈子里的“五环内产品”,但如果你想复制一个中文版的Clubhouse,你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审核问题:对C端产品直播的审核本来就严格,音频审核更是难上加难。国内主流直播平台如虎牙斗鱼、Aauto Quicker、Tik Tok、哔哩哔哩的审核策略主要是基于延时算法识别的人工审核,触发敏感词后会对主播进行提醒。一些观看量较大的直播间随时会有超级管理员在现场,如果出现不定时直播就会被切断。
音频在商业化问题:的商业化远比视频和文本更难。很难插入信息流广告,走电商路线带货。喜马拉雅、荔枝等长音频巨头仍在亏损。更何况,如果中文版Clubhouse还走小众路线,用户量根本支撑不了营收,那么“破圈”寻求更多用户几乎是必然的。
然而,内容泛化问题:用户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社区内容调性的下降和新老用户的文化冲突。贴吧和哔哩哔哩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其中贴吧几乎已经死了,而哔哩哔哩还在探索,目前似乎还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音频的特性,用户对不合格内容的容忍度低于视频和文本。另外,即时聊天需要主持人的控场能力,所以音调下降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成倍增加。目前有不少用户抱怨会所部分房间的音箱水平低,听不懂,“爸爸味太重”,“盲目推”。
正因如此,很多从业者都看不起中文版的Clubhouse。
然而,如果将视角从“内容社区”切换为“语音社交”,中国版的Clubhouse未必没有想象空间。
社交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关系”的构建,比如微信、陌陌;一种基于“主题”的吸引,比如Post Bar和哔哩哔哩。前面提到的用户突然增加导致的社区冲突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主题”为核心的内容社区,但对于基于关系的社交平台来说,不一定是问题。
一个规则是:高调性内容的消费群体可以向后兼容低调性的内容,但相反很难。也就是说,一个在音乐厅听古典音乐的人,可以被摇晃十五秒的搞笑段子逗乐,但一个整天只刷短视频的人,很可能听不懂巴赫。因为八卦、娱乐等内容是人之常情,但艺术、科技、财经等需要一定的训练和基础知识才能消费。
就连还处于“五环”阶段的Clubhouse,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以八卦吹水、交友、吸猫、唱歌为主的聊天室。内容泛化、调性下降、沉淀困难确实是Clubhouse破圈后会面临的问题,但当内容本身不再重要,没人在意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事实是:人类的确可以非常无聊,人类的确可以不追求所谓的“信息量”、“高质量聊天”而在聊天室内和网友们聊天吹水打发一整个下午的时间。
从感官上来看,声音是未来唯一能够并且已经实现线上线下体验无差异的媒体形式。人体接收到的信息无非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后三者以目前的技术实力是无法在线传输的。视频受目前主流设备的平面渲染和屏幕尺寸限制,对真实场景的还原度不高,存在感较弱。即使是线下交流场景也很少使用。
只有声音,只要买一个音质好的耳机,就能体验到“天堂依旧是我们的邻居”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音频在提供陪伴、缩短心理距离和传递信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原子化的社会里,人类被迫孤独。工作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独居家中的年轻人需要情感安慰来填补空缺,这也催生了直播和虚拟主播的巨大市场。
中国版Clubhouse会不会出现、有没有未来尚不好说,但语音社交的需求真实存在,未来十年,现象级语音社交产品的出现或许只差一个契机。
作者:李小男;编辑:杨振鑫
本文最初由@沸点发布,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奖励作者,鼓励TA努力!欣赏